一般對於光線分成:可辨識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「可見光」,與紫外線、紅外線、遠紅外線此類的「不可見光」。
而藍光則屬於「可見光」中最靠近紫外線光波、能量較強的部分,其光源波長介於390-500奈米,被稱為高能量可見的光。
藍光波長較短,因此會提前在視網膜前聚焦,容易造成視線散射。
眼睛若為了看清楚,而更加用力聚焦,將會導致眼睛裡的睫狀肌無法放鬆,長時間便容易導致眼睛的影像對比及清晰度降低,更是增加眼睛疲勞。
此外,當身處環境之亮度過高,眼睛長時間直視光源後,亦可能引起視網膜的光化學損傷。
「藍光的危害你不可不知」
2013年6月,在日本東京舉行舉行一場討論藍光問題的國際學會,“1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f Blue Light Society”其中一場演講中提到:「人類眼球的壽命是50年左右,從40歲開始水晶體開始變黃,能夠自動阻擋藍光,所以40歲以後水晶體患白內障的情況比較多。相反,年輕人的水晶體清澈,阻擋藍光的能力差,有可能受到藍光的嚴重影響。」
該會中,日本慶應大學的坪田一男教授指出:「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了對藍光波長有吸收峰值,名爲『第三種視細胞』的細胞群,而這種細胞控制着晝夜規律。也就是說,白天體內吸收大量藍光是沒有問題的,但是到了晚上仍繼續注視藍光的話,『身體就會誤認爲現在還是白天』」。
依相關資料及國際學會研究顯示:人的眼睛,有成像及時鐘兩個主要功能。
適量的藍光,有幫助人體調節日夜節律、改善睡眠品質和穩定情緒的作用。
透過藍光,雙眼所見的世界變得更明亮、鮮艷,也讓人的心情變得愉悅;
紫外光更能產生維生素,適當的光可以刺激代謝形成重要作用,
因此,我們的身體是需要適量的有益藍光。
「你已經忽略身體的調節機制」
然而,當眼睛過度曝露在藍光下,有可能損傷眼球,將導致結膜和角膜的疼痛發炎,
造成眼睛的晶狀體(例如:白內障),以及視網膜(例如:黃斑部病變)的損害;
甚至是干擾生理時鐘、失眠、憂鬱,更甚者將可能會造成眼睛永久性傷害。